网上点击 上门取件
2015-08-17 11:12 来源:未知
城市废弃物资回收与利用,是事关循环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但身处其中的“正规军”,日子似乎过得并不那么滋润:一边是再生资源销售价格走低,直接影响上游回收量;另一边是“游击队”无序竞争的市场,利润空间被压得很低。
上海新锦华商业有限公司也曾面临这样的困境。这家由上海长宁区供销社全额投资的企业,主营废旧物资回收,至今已有20个年头。时下,在“互联网+”的风潮下,新锦华正通过创新回收模式,升级回收体系,试图打破行业“成本高,盈利低”的僵局。
不是简单把回收搬到网上
论速度,“正规军”或不及潜伏在小区周边的“游击队”,后者往往随叫随到;论价格,“游击队”大多非法拆解,处理成本低,也比“正规军”有优势。上海电子产品维修服务协会2013年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本市70%的居民家中废旧家电,90%的企业边角料,85%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电子废弃物,都流向了收废非正规渠道。
再生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回收是关键。但实际上,回收体系建设是目前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新锦华探索的方向是:互联网+物流网。
2003年,新锦华废品交投网络中心开张,并率先在长宁区开展“网上收废、电话收废、环保收废”业务试点。居民通过电话或网络向新锦华发出收废信息,信息由交投网络中心逐级向分中心、交投站发出指令,由站点的专业收废团队上门取件、当场结算,再将废品初步处理后进入下游加工、交易环节,要求四小时内响应。
如今,新锦华的“在线收废”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已形成从社区交投到街镇回收、区域加工的产业链,其再生资源加工中心集聚了长宁区及西部区域的废金属、废纸加工业务。无形之中,也整合了传统回收散、乱、差,实现信息共享。去年,企业销售额达14.2亿元,比2013年增长近40%。
内外建体系,上下整资源
先行一步积极拥抱互联网,尝到了甜头,新锦华却不安于现状。在其看来,再生资源大宗商品销售价格一直低迷,导致废品回收端经营利润被挤压,同时公司也面临着大批新兴网络回收军的追逐。要借力互联网再突围,整合内外部资源,延伸产业价值是出路。
在长宁区商务委、街道的支持下,新锦华在长宁区建设了“点、站、场、网”为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整编“游击队”近300名,新建回收点266个。每一个经培训后的上门员工,配有统一的工作服和工牌IC卡,公司还制定了一套收废服务礼仪、奖惩措施等制度。
“互联网企业推崇‘以人为本’,值得学习。”新锦华公司副总经理孙亚明说,收废行业必须要从对废品的关注,转移到对提供废品的“人”的关注。
新锦华下一步的目标是融合企业内部超市的商品消费、网点客户端等优势,提升网络平台对市民的服务体验,满足多样化需求:当居民通过新锦华网络平台订购商品时,有专人送货上门;同时,该人员还会回收走居民家中累积的废旧品,并为居民提供定制化的专业收废服务。新锦华将利用社区交投点,或在现有回收的废旧商品品种上再增加低附加值的再生资源回收,拟将部分社区保洁员纳入体系中。
深挖“互联网+回收”价值
行业有句话:“回收不加工,等于一场空。”目前,新锦华的废金属、废纸日吞吐量分别为300吨和90吨。深挖废品价值,“互联网+”带来更大想象空间。
今年4月2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2015年循环经济推进计划》明确提出,鼓励实现线上回收、线下物流的融合。对新锦华而言,这是利好。上个月,新锦华凭借“在线收废”荣获全国供销社系统电子商务示范区。“在线收废”的升级蓝图也更清晰:利用线下资源集聚、优化、整合,创新服务,形成基于信息化技术平台与线下资源相融合的商业模式,树立一个废品定价、服务传导标准化体系,建立一套废品逆向循环经济,形成平台经济与产业经济融合。
去年,占地23亩的新锦华再生资源产业园在长宁区竣工。园区通过废品资源集中、企业进行分拣和粗加工,满足了宝钢等下游企业客户进一步的价值挖掘需求。同时,新锦华还与相关孵化企业合作建设科技孵化园:从引进关联企业,科研、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到最终达成资本集聚,形成孵化基地、创业中心的产业平台空间格局。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