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字镶玉传承国粹、龙梅竹字融入非遗
铁字镶玉传承国粹、龙梅竹字融入非遗
非遗传承人邓之元老师的“龙梅图”独树一帜,他将自己的人生理想、社会感悟和生活激情融入绘画之中,使龙梅傲霜独立,斗雪绽放的气神跃然纸上令人回味无穷。一位画家不在于重复前人之美的精致程度,而在于能和前人之美的区别开来的创新传承。
艺术是一种创新性的时代见证,对艺术价值判断的标准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标准只有两个字,这便是“创造”。龙与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两个重要符码、两个重要图像。龙象征着入世有为、团结共进和攻坚克难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群体人格的一种图像,是中国人的代称。梅则以傲霜独立、斗雪绽放,成为中国人个体人格精神的一种暗寓,一种密码。这也是千百年来,梅花总是处于花鸟画中重要位置的原因。龙魂梅韵、龙心梅骨、龙德梅操、龙吟梅谱,这就是中国魂,也是中国人!龙魂与梅韵、龙心与梅骨,敢用尺幅之纸将民族的两大文化符号艺术地融为一体,从形入手而直达神韵。梅枝那粗砺有力、扭动多变的枝干,与龙的形体和腾跃极为相似,即所谓 “铁干虬枝,曲如龙蟠”。而梅节树疤和龙麟龙爪之间、梅花蕾朵和龙云龙雾之间,一是提炼出梅精神中的遗世独立和孤独冷傲,后来逐渐成为强者和高人个体人格力量的寄寓,使之成为刚性载体。二是提炼出梅操带女性味的凄婉幽怨,这又逐渐成为多愁善感的文弱者个体人格的寄寓,使之成为柔性载体。三是从梅的曲折孤冷中提炼出扭捏作态的病态美,这成为处在精神压抑和性格扭曲中的生命寄寓,这在中国园林的盆栽里更为普遍。
邓之元老师却不满足于前人对梅精神的这三个层面开掘,而致力于对梅精神中的坚毅不阿、苍劲刚健、生气蓬勃和花团锦簇等元素的开拓和升华。突出梅花铁干虬枝在曲折中的力度感和盘桓感,强调梅花迎风傲雪时的灿烂和绚丽,通过与龙的形象嫁接,注入龙的精神寓意。于是,传统的梅精神升华为中华民族群体性的精神力量,升华为蓬勃向上的生命状况的展示。铁干虬枝在舞动中的力度,花蕾花朵在簇拥中如浪如涛的开放,成为龙引领下的民族群体凝聚力的暗示。在他笔下,梅的传统精神便这样作了现代化的入世转型。他不仅以梅、龙的形似去触发欣赏中的类比,更重要的是以梅精神寄寓、熔铸了时代的主旋律和当下的民众情绪。比如繁荣发达、昌盛发展的盛世景象; 和谐、和平、和合、和惠的祥瑞之气;比如在与风雪、冰霜的斗争中,在激流飞瀑形象的烘托和迭加中,那种虎虎的生气、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是对国家昌盛、民族精神讴歌,也是对每个生命的激励。这些,只要沉浸于他的作品中,便可以感受到。
在《龙梅图》中,表达了 “繁花如云,铁杆如龙,民族腾飞,梅云如虹”这样的思意,也明确点出了自己的创作意图。读画,总能读出画家暗藏其中独有的心魂之境、情愫之境、灵智之境。是一种强心铁骨而决不媚俗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受压终生而深度畸变的狂郁心态。邓之元的《龙梅图》,也是 “借物以写胸中之所有”,我们进入的是另一种境界,一种祥瑞恬和而又热烈奔放的精神世界,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大千和谐的生命追求。
邓之元《龙梅图》表现在技巧、艺术构思和文化精神,即在技、艺、道三个层面上, 也正是基于创造的全维性,他的路子还可以再拓宽,比如表现千姿百态的、更加个人化的梅形象,进一步发掘梅的审美潜能!
竹叶藏字是我国书画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一门艺术,它看起来是一幅竹画,但竹叶是由汉字笔划纵横穿插而成。竹叶中的汉字可组成诗歌、成语、吉祥语、锦句、姓名等。竹叶藏字,特定含义是先创作诗词、吉祥语、成语、锦句、姓名等,将汉字笔划变形通过写意的形式书写成竹叶,使其成为一幅竹叶藏字的特殊画种。我国古代存世的竹叶藏字诗画,目前仅发现一幅《关帝诗竹》石刻,距今已1800余年。画中有两棵竹子,竹叶组成了一首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但千百年来几乎无人再传承发展,是一种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它的历史和现状尚无明确的范畴和定位,研发竹叶藏字不但是对这种文化资源的拯救,同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前景,也是一门体现文学 (诗)和美术(画)的完美结合。为了抢救濒临灭绝的竹叶藏字画,非遗传承人邓之元老师十几年如一日地进行研究,在继承用竹叶组字组词创作的同时,借鉴国画书法的笔墨,民间俗画的意趣,诗情画的意境,禅意画的空灵,创造出以诗文化、竹文化、水墨文化为基础的创意画:“竹叶藏字”。
对于竹叶藏字的特点,邓之元老师用诗魂、竹韵、雅风、物语来概括,他说每幅创意竹画中必须有一首诗或几句吉祥语,成语、锦句组成,这是画的灵魂,每幅创意竹画必须依据诗意决定竹子的风格,设计竹子的韵味,物语,主要是指诗竹画中的每个物象,都要有语言、有故事,所谓物语,是有助于理解和深化字意寓趣。竹叶藏字通过物语增添鲜活,使之雅俗共赏,趣味横生,耐人寻味。
邓之元老师说,新、奇、妙、绝的竹叶藏字,拥有悠久的历史,应该好好保护。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让下一代了解传统文化的深奥,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文字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