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老导弹:能带300万吨核弹头?

2015-08-21 09:40 来源:未知
  东风四号是中国第一个两级液体中远程地地导弹。第一级以东风三号为基础稍加修改;第二级为新设计的。导弹全长29m,最大直径为2.25m,起飞质量为 82t。两级推进剂均用红烟硝酸和偏二甲肼。第一级发动机地面推力为1120kN,第二级发动机真空推力为320kN。主要解决了发动机高空点火和高空性 能试验技术;级间连接和高空热分离技术;长细比加大后的姿态控制技术。
  东风四号采用捷联式全补偿制导方案,不但有横向导引,还有纵向导引,方法误差小。为提高制导精度,采用静压气浮技术。弹头为一枚300万吨TNT当量的热核弹头。东风四号导弹的研制成功,对加强中国的战略核力量,掌握多级火箭技术,发展洲际导弹,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开拓空间技术,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至1980年10月底,东风四号02批共计11发的发射试验证明:导弹两次改进方案正确可行,导弹全系统性能符合战术技术指标要求,新的发射方式可行,发 射设备和发射程序符合战斗状态下的基本要求。通过这些试验还检验了弹头再入强度和防热性能,考验了全系统在高温、低温、加注停放、贮存、淋雨及风载条件下 的技术性能。
  在此期间还进行了两弹结合模拟试验,磁记录装置弹射回收试验,弹上仪器工作寿命试验,并检验了系统夜间操作、反应时间等战斗性能。1980-1983年,东风四号完成了设计与工艺定型。1983年6月29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东风四号导弹核武器定型。1988年8月6日,改进后的东风四号核弹头定型。
  东风四号导弹从研制到定型长达18年之久,比原定的研制计划大大推迟,影响了部队的装备时间。除了中间一度下马,拖延了研制进度外,在整个研制过程中,由 于增大射程、改变发射方式,导弹的技术状态做了多次重大修改,每改一次就要增加一个批次的飞行试验,使得整个研制周期拉长。一个导弹武器系统,战术技术指 标要充分论证,尽量不要在研制过程中修改指标,从而避免修改总体方案,改变技术状态,拖延研制周期。
  早在1968年,东风四号首次发射试验前,二炮就决定两个团准备转型东风四号,1970年10月又决定组建了第三个“东四”团,当时部队急需这种能打到苏 联欧洲地区和美国关岛的中远程导弹。然而由于东风四号的研制进程一再延迟,部队长期处于等待装备的尴尬状态。甚至直到东风四号定型后,由于配套装备未能及 时到位,部队在一段时间内仍无法进行系统训练。因此,东风四号直到80年代后期才开始形成战斗力。
  1986年夏天,二炮下达了由某旅执行东风四号定型后生产的首批(03批)产品的抽检飞行试验任务,飞行试验中同时进行核弹头的“冷”试验,由某团首次执 行弹头装检任务,标志着部队开始从保障型向作战型的转变。经过三个月的发射前训练准备,11月19日,在国内最大射程条件下进行了飞行实验,落点偏差纵向 0.754km,横向0.31km,核弹头“爆炸”高度偏差仅为0.78米。这次发射同时也是二炮一次模拟核反击作战演习。演习背景是超级大国为争霸世界 对我国突然进行核袭击,在严密防护下,我军实施核反击作战,重创敌军,粉碎其霸权主义的阴谋。
  1992年7月24日,该旅在东北基地又使用东四03批一枚导弹进行训练发射,在同样射程条件下,横向及纵向偏差均小于0.25km,远高于导弹定型指标。
  90年代,东风四号生产了04批。1997年秋,某旅成功执行了批抽检飞行试验。
  2002年8月28日,某旅千里机动,在28基地完成了东风四号导弹实弹抽点发射任务。在远距离机动驻训、随机抽点的全新复杂环境里完成了数十个科目的演练,创造了同型号导弹发射史上发射时间最短、射击精度最佳的新纪录。 2004年7月,从未打过实弹的某旅发射四营执行发射任务,打出了东风四号导弹近年来的最佳精度。
  2004年底,该旅进行了扩编,新组建了两个发射营及部 分保障分队,当年组建当年即形成战斗力。2005年,该旅对一枚已经超期服役两个周期的东风四号导弹成功进行了延寿飞行试验。
  2008年11月,某旅成功执行东风四号试验发射任务。2009年3月,该旅再次成功发射东风四号导弹,多项数据刷新纪录,验证了该型号导弹良好的技术状态和战术性能。
  东风四号导弹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型号,它的研制成功意义重大,为中国多级火箭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奠定了基础。
  航天部门还在东风四号 的基础上研制了新型固体远程导弹的弹头试验弹,为第二代小型化热核弹头的研制做出重要贡献。作为一种老当益壮的战略武器,东风四号还将服役一段时间,保持我国的战略核反击力量。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分享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