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米(薏仁)究竟有啥功效?
薏米,或者叫薏仁,在市场上有相当高的号召力。它起源于南亚,曾在印度、马来西亚和中国广泛种植,后来扩展到全世界。想当年,它差不多可以算得 上是“主粮”,不过后来“远来的和尚会念经”,高粱和玉米来到这些地区之后,因为产量高、加工烹饪容易而更受欢迎。薏米,也就逐渐没落了。
不过薏米自有它的生存之道,那就是“药食同源”。在神农本草中,就有了用它治病的记载。此后的许多中医典籍,也收入了它的药用。大约在16到 17世纪,它的药用也传入了日本,在药膳滋补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在中医里,它的主要功用有“除湿”“健脾”“利尿”等。而在东南亚,妇女们则把它当作 一种“美容食品”常规食用。在日本,还曾经开发过一个薏米的高浓缩提取液,号称可以“护肤、美发、美甲”。对于中国的现代女性,“除湿健脾利尿”之类的功 能大概吸引力不大,而对美容护肤之类的就是“宁可信其有”“从来不差钱”了。于是乎,薏米又爆发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薏米传到西方,总得要有个本土化的名字。它的形状有点象眼泪,于是北美人民给眼泪找了个主人,叫做“Job’s Tears”。直译的话,叫做“约伯的眼泪”——约伯是《圣经》中的一个人物,以命运悲催著称。在不同的地方,还有用其他人物来命名的,比如“St Mary’s Tears”(圣玛丽的眼泪)。有人说,约伯在中国没什么知名度,不如叫做“上班族的眼泪”更容易引起共鸣。
作为粮食,薏米在玉米高粱面前都没有竞争力,就更不用说水稻小麦了。低产而难吃的它,要想有吸引力,也就只能在“功效”方面下功夫。除了传统的 “药膳滋补”,更有许多以它为基础的药物出现。日本人曾经以它为基础设计了一个抗胃癌的药方WTTC,这个药方在1960年代还被中国引进,也用来治疗消 化道癌。后来,现代医学治疗癌症的手段发展起来,这个药方就退居二线,以“辅助治疗”和“帮助术后康复”作为卖点了。有市场眼光的日本人把它做了一些修 改,然后转攻皮肤病。此后,日本不再把它当作治疗癌症的药物,而是“与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及其他抗癌制剂协同使用”。
“薏米药用”起源于中国,中国的传统医学爱好者很难接受薏米药物是由国外开发出来的。中国的传统医学界,也一直致力于从中发掘“机会”。1980年代,有一个以薏米和麻黄为基础的中成药在美国出现了。不过,此后麻黄出了许多问题,这个药物也就逐渐淡出了美国。
虽然传统医学爱好者们经常说“不能拿现代科学的标准去衡量传统医学”,不过,要是能用现代科学方式发现其中“功效成分”,他们就会很兴奋。薏米 的现代科学研究也就不少见。跟其他粮食一样,薏米中也有丰富的淀粉、糖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等——这些成分即使不能说乏善可陈,至少是无 法支持其“功效”。
薏米的油也就被选作了突破口。油大约占到薏米干重的5%到7%,在其中发现了薏苡醇和薏苡仁酯这两种“特有”的成分。薏苡醇被认为有减轻痉挛的 作用。而薏苡仁酯,虽然不超过种子干重的0.25%,被认为可能有抗肿瘤活性,从而得到了大量研究。它的含量,也被当作了“薏米提取物”的质量标准。不 过,也有传统医学爱好者们认为其健脾、利尿等功效是薏米整体作用的结果,期望分离出功效成分“走偏了方向”。
薏米药用研究的“集大成者”应该算是康莱特。康特莱是基于薏米油提取物的一种注射液,宣称“益气养阴,消肿散结。适用于不宜手术的气阴两虚,脾 虚湿团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及原发性肝癌,配合放、化疗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对中晚期肿癌患者具有一定的抗恶变和止痛作用”。除了注射液,还有软胶囊的剂 型。在中国,它获得了批准成为正规合法的药物,还积极地进军美国市场。
康莱特在美国完成了一项一期临床试验,先后获准进行三项二期临床试验。这曾经让传统医学界很兴奋,宣称“只要完成二期、三期临床试验,就可以成 为药物进军美国,让中国传统医学在世界上大放异彩”。不过,这个“只要”的难度有点高,大量药物死在了二期、三期临床试验上,挤过独木桥的幸运儿实在不 多。而康莱特,至少在目前,是被挤下了桥——根据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中的记录,三项康莱特的二期临床试验,都提前中止了。它要想走向是世界,又变得遥遥无 期。